今天是:
天气预报: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园地 >> 译言译语译言译语

日期:2014-07-08 10:04 作者: 来源:


 两会期间,一系列记者招待会在京召开,就国际国内形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内容答中外记者问。笔者对外交部长李肇星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进行了中英文的全文记录,对现场口译的精彩表现印象深刻,并从大量实例中对现场交替传译的一些语言特点和译员需具备的素质等方面获得一些启示,整理为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

 第一,尽量使用积极词汇。英语的词汇浩如烟海,对于任何一名译员而言,词汇量毫无疑问是多多益善的,但并不是全部认识的单词都能成为译员的积极词汇并得以熟练运用,这还涉及到词汇本身的适用范围、译员的掌握程度和使用频率等。纵观笔者所记录的两场记者招待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诸多方面,但译员都没有用一些很大、很生僻的词来表述,相反,他们选用了一些很常见的词汇来传达丰富的内容。一方面,这是由现场交替传译的性质决定的,因为说话人都是现场表述,语言往往比较口语化,不适宜用书面用语的词汇;另一方面,尽量选用自己熟悉的积极词汇进行翻译还可以大大降低出错的可能性。比如,总理回答华尔街日报记者提问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同发达国家比起来,简直是微乎其微,对句中的微乎其微,译员就用了一个词“insignificant”表达,相当精炼而又准确的传达出了原话的意思。再比如,温总理说台海两岸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译员简洁的把大势所趋处理为“historical trend”历史趋势当然是大势所趋的。类似的例子在外交部长李肇星的记者招待会上也有不少,当说到中国派出的维和人员时,李肇星部长称赞他们为威武之师,译员将此翻译为“they are courageous”,简单明了。

 第二,译员必须积累大量的固定译法。首先,从事外事翻译具有相当强的政策性,说话人的每一句话都会被视为官方的、权威的,因而译文必须准确无误,容不得半点差池。其次,对于那些中文特有的或者新近出现的专门用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达,要是译员素未谋面,而现场思考的时间又极其有限,处理起来就会遇到困难,导致口译的质量和速度都受到影响。所以,对于外交辞令和一些语汇的固定译法,译员只有在平时做个有心人,勤于搜集、积累,并牢记于心,才能在正式口译的时候确保译文准确无误,同时提高译文的质量和翻译的速度。这样的例子在这两场记者招待会的翻译中比比皆是。例如:日中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被精准地译为“China and Japan are geographically close neighboursfacing each other across a very shallow strip of water.”慰安妇译为“comfort women”两岸三通中的三通译为“the three direct links”台独译为“Taiwan independence”困难群体译为“vulnerable groups”民生问题译为“people’s well-being”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译为“Hong Kong people administering Hong Kong in a highdegree of autonomy”资源节约型社会译为“resources conservingsociety”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译为“taking history asthe mirror and be forward-looking at the future”新殖民主义译为“neo-colonialism”土地换和平译为“land for peace”等等。

 第三,尽量使用简单句,避免使用复杂的长句。口译中,说话人是现场思考、表述,语言相对比较口语化,使用简单句比较符合口语的习惯,而且,使用简单句可以避免使用复杂长句时可能出现的句法错误或者意思的遗漏。即便是遇到很长、结构很复杂的句子,也可将其拆分为几个简单句进行翻译。温总理在回答中国新闻社记者的提问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推进改革开放,消除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推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使中国的发展能够保持可持续性,要把这样一个长句用一个复杂句表示并非易事,更何况是在现场口译的紧张情况下。而译员则巧妙的把这个长句分为几个简单句逐一翻译:“In the future, wewill continue to boost domestic demand, particularly domestic consumptiondemand. We will continu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e will continue to remove theobstacles in the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 And we will continue to encourageinnovation in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es. We want to put our economy on moresolid basis. We want to continue our efforts to conserve energy and reduce theemissions and discharge of pollutants so that our development can besustainable.”这样的处理使原文的全部意思都得到完整传达,条理清晰,无一遗漏;而且通过使用相同的句式,还保持了原文中的排比效果。

 第四,译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中文功底。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领导人往往需要旁征博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引用诗文,尤其是引用的古诗文便成为了翻译的一大难点。译员不仅需要迅速理解诗文的字面意思,还应结合上下文领悟其深层内涵,才能准确地传达说话人的意图。这就要求译员具备扎实的中文功底,在不断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要加强中文水平的提高,否则译员很可能连说话人的原意都没有理解,翻译就无从谈起了。外交部长李肇星在回答提问时引用了杜甫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译员处理为“people of higherranking were dining and wining in those beautiful and glorious palaces, but ordinarypeople were dying of hunger and coldness on the roads”,译文句式结构工整,同时,原诗句的意思也得到完整体现,类似的例子还有译员把温总理所引用的管子的话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巧妙地翻译为“to win friends fromafar, one needs to have good relations with his close neighbours: to avoidadversity, one needs to try to ease animosity”,同样精彩的例子还有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翻译:“a thousand sails pass by the wrecked ship and tenthousand saplings actually shoot up beyond the withered tree”。再比如温总理在回答有关民生问题时引用了诗人艾青的诗句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译文为“you can ask the landwhich is full of flowers in full blossom and you can also ask the river that isunfrozen”。另外,对于被引用诗文中的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笔者认为,如果可能,则在译文中体现,但由于中英文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且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如果难以做到形式上一致,也不必强求,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即可。比如将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一句翻译为“a country appears tobe peaceful and stable may have hidden crisis”.

 第五,译员应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与临场应变能力。现场交替传译中,译员必须边听、边记录、边思考、边翻译,时间紧,这就要求译员反应快、语言基础扎实,这也给译员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译员必须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胜任。另外,现场翻译中存在种种无法预知的干扰性因素,使得口译过程不一定能够一帆风顺,所以译员需要沉着冷静、处变不惊,才能应对各种意外的情况。以此次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为例,由于温总理对日本记者的第一个问题回答得比较长,译员翻译的时间也相应很长。当他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一个小小的停顿时,温总理误以为翻译已经结束,就开始回答该记者的另一个问题,可事实上,上一个问题的翻译还没有完成。但译员没有丝毫慌乱,更没有打断总理讲话,而是冷静的继续记录,等到总理回答完毕后,他先把之前没有译完的部分补全,然后继续把总理回答的第二个问题翻译完。

 以上是笔者通过对两场记者招待会进行中英文全文实录后获得的些许感受,与大家分享、共勉。事实上,要真正做好以上提到的任何一个方面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翻译,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需要长期的、艰苦的、不懈的学习、积累与锻炼,厚积而薄发。


相关文章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版权所有:徐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16-83736928
电子信箱:xzfao@163.com 网站统计
技术支持:Powered by StarSail


苏公网安备 32030302000554号

 

苏ICP备12062539号-1